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公路发生严重碰撞事故,车辆起火燃烧致三名年轻女性遇难。这场事故不仅因伤亡惨重引发关注,更因涉事车辆搭载的智能驾驶技术、车企回应节奏及遇难者家属的后续发声,成为一场交织技术争议、企业责任与公众信任的复杂事件。
事故后三天内,小米未公开回应,相关讨论在社交平台疑似被限流,引发“压热度”质疑。直至4月1日晚,雷军首次发声,称“心情沉重”,承诺配合调查、不回避责任,并提交车辆数据。遇难者家属在雷军微博下的留言“希望说到做到”,既是对企业承诺的期待,亦是对真相迟到的无奈。
4月10日,遇难者母亲@诗雨370491153发文驳斥网络传言:其女驾龄近3年,多次独立驾驶SU7长途行驶,车辆系男友赠送但实际由她使用。她强调事故现场照片显示车门紧闭、AB柱未变形,质疑车门无法打开延误救援,并称交警记录显示路人曾破窗施救。这些细节与小米官方“尚未接触事故车,无法分析车门状态”的回应形成张力。
有网友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小米电车为什么撞击后立即起火?为什么将应急开门设计的那么复杂?在已经起火即将爆燃的紧急情况下,设计合理的车辆应自动打开车门,而不是将那些应变能力受损的受害者,关在车里活活烧死!
还有人称,在三条鲜活生命面前一切都是白搭,技术不成熟就不应该岀来,汽车首先安全才是智能,智能是汽车安全驾驶的辅助。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智能驾驶技术的伦理困境。车企在营销中强调“解放双手”的便利,却在事故后强调“驾驶员接管”的义务,这种话语的割裂让消费者陷入认知混淆。正如一名网友所言:“宣传时是‘自动驾驶’,出事时是‘辅助驾驶’,责任永远在用户。”若技术无法跨越“人类依赖”与“机器可靠”的鸿沟,类似的信任危机或将反复上演。
小米SU7事故不仅是一场悲剧,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智能汽车时代技术、商业与人性的复杂博弈。雷军的承诺与家属的追问,共同构成企业对生命敬畏的试金石。当车企追逐“颠覆传统”的荣光时,或许更需谨记:真正的创新,从不应以普通人的生命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