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曲家去世四年后大脑还能编曲?干细胞培育出的大脑有自主意识?

近日,澳大利亚一场前所未有的音乐会正吸引全球目光——已经在2021年离世的美国实验音乐作曲家阿尔文·卢西尔,其“迷你大脑”正在实时创作并演奏新曲目。这场名为“复活”的项目由澳大利亚跨学科团队“四头怪”主导,通过将卢西尔的白细胞转化为干细胞并培育类脑器官,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边界突破。然而,这也引发了关于意识本质、生命伦理的激烈争议。

值得关注的是,卢西尔本人早在1965年的作品《为独奏者创作的音乐》中,便首次尝试用脑电波生成声音。这一先锋理念,在60年后以更激进的方式延续——他的生物样本成为技术介入的载体,而“创作”过程完全脱离人类肢体,仅依赖神经活动。

然而,有人认为:“即使没有自我意识,类脑器官的神经活动仍承载着卢西尔的生物特征。他的创作偏好可能通过细胞记忆被部分保留。”有人感叹“科技让艺术家的灵魂得以永生”,也有质疑者直言:“这不过是高级点唱机,与卢西尔的真实创作无关。”

类脑器官虽然在结构和某些功能上模拟了大脑,但与真正的人类大脑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大脑的意识产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神经细胞之间海量的连接和相互作用,以及个体长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积累。目前的类脑器官研究,只是在模拟大脑发育的早期阶段,距离具备自主意识和高级认知功能还非常遥远。

然而,“复活”项目触动了敏感的伦理神经。有人提出尖锐问题:“若类脑器官能持续进化,未来是否需赋予其法律人格?当技术模糊了生与死的界限,如何重新定义‘艺术家’? 普通人是否也能通过保存细胞,让创造力超越肉体消亡?”

这场实验的价值,或许不在于解答“迷你大脑是否有意识”,而在于它迫使人类重新审视艺术的本源。当神经信号经由算法成为旋律,不得不让人思考:艺术是意识的产物,还是连无生命体也可参与的熵减游戏?如果莫扎特的大脑被“复活”,他的新作该署名人类,还是实验室?

我还没有学会写个人说明!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作曲家去世四年后大脑还能编曲?干细胞培育出的大脑有自主意识?
嘿!有什么能帮到您的吗?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