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普京宣布为东正教复活节实施30小时停火,但停火生效仅数分钟,赫尔松州州长萨尔多便指控乌军使用无人机袭击该州多地。这场“停火即开火”的荒诞剧情,不仅暴露了俄乌冲突中根深蒂固的信任赤字,更揭示了现代战争中技术赋能下的博弈新形态。
然而,乌军迅速以无人机袭击回应,选择赫尔松作为突破口颇具深意——该地区自2022年俄军撤离后成为双方拉锯焦点,乌军频繁使用无人机与远程火炮打击俄控区域,此次行动是对其后勤节点的战术消耗。
双方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截然对立:俄方指责乌军“蓄意违反停火”,并强调袭击造成平民伤亡;乌方则否认参与,反控俄方“自导自演嫁祸”。这种“镜像叙事”已成常态——2022年平安夜赫尔松遇袭时,俄乌便互指对方为元凶,甚至同步发布“现场证据”争夺国际话语权。
此次事件凸显现代战争的技术-伦理悖论:乌军使用廉价无人机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虽避免大规模伤亡,却可能触发俄军更严厉报复(如对民用电网无差别攻击);俄方则通过“部分停火”制造道德优势,实则利用间歇期调整部署。这种“精准暴力”与“道德表演”的并存,让战争愈发呈现“算法化”特征——胜负不再仅取决于战场,更在于谁能更高效操控国际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