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俄卫星通讯社3月29日报道,俄罗斯国防部宣布苏-25攻击机在库尔斯克边境地区成功摧毁乌军人员和装备,根据情报报告,所有指定目标均被摧毁。这场看似常规的军事行动背后,实则是俄乌战场战术博弈与技术代差的缩影。苏-25作为苏联时代的“空中装甲车”,凭借其低空突防能力和厚重装甲,在现代化战争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但也暴露出俄军战术体系的深层矛盾。
此次行动中,苏-25机组使用非制导航空导弹对乌军目标进行打击,完成后通过释放热诱饵和实施反导机动撤离战场。这种战术看似“简单粗暴”,却与当前战场环境高度适配——乌军因防空导弹库存耗尽(尤其是爱国者系统),难以有效拦截低空突袭的苏-25,使其得以在500米以下空域“横行”。
苏-25的钛合金装甲和防弹玻璃设计,使其能承受12.7毫米机枪甚至30毫米机炮的直接命中,这种“飞行坦克”的特性在近距离支援中至关重要10。然而,其亚音速飞行速度和非隐身设计,在现代化防空体系面前本应沦为靶标,但乌军因西方援助中断导致的防空真空,意外赋予了这款老式战机“第二春”13。俄军借此展开“装甲洪流+空中剃刀”的复合攻势:地面部队以8倍兵力、10倍火力压制乌军,苏-25则专攻防空车辆和后勤节点,形成立体绞杀。
苏-25凭借体量优势碾压对手,却难掩技术创新乏力的隐忧。当俄军陶醉于“钢铁洪流”的复古美学时,乌克兰正以“导弹游击战”探索非对称破局之道。这场新旧碰撞的终局,或许不取决于某一款武器的存废,而在于谁能率先打破“消耗战”的死亡螺旋。
苏 - 25 战机对库尔斯克边境地区乌克兰军事人员和装备的摧毁行动,不仅是一次局部军事打击,更反映出俄乌冲突在库尔斯克地区的复杂态势。未来,该地区局势将如何发展,俄乌双方又将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值得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