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400亿产业巨头,下场搞CVC
合肥产业巨头投入400亿开展CVC业务,积极布局企业风险投资领域,此举旨在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寻求更多优质投资机会,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该巨头通过CVC模式,将资本与产业相结合,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地方经济持续繁荣,此举标志着合肥在产业投资和风险投资领域迈出新步伐,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最近合肥又增加了一家CVC:一只名为“合肥晶汇创芯投资基金”成立。虽然规模并不大,只有3亿元人民币,但是它的LP和管理机构倒值得市场关注。
工商信息显示,该基金是由晶合集成、汇成股份、广钢气体3家市值共计约600亿元的科创板上市公司共同设立。其中,晶合集成出资2亿元、汇成股份出资5000万元、广钢气体出资5000万元。管理人为“合肥晶合汇信”,这是去年晶合集成与汇成股份合资设立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
熟悉合肥产业生态的朋友肯定知道,晶合集成是全国第三大、合肥最大的晶圆厂,在2023年上市时,还创下了安徽有史以来最大的IPO。汇成股份则是显示驱动芯片先进封装龙头企业,广钢气体是国内最大高纯电子大宗气体供应商。3家公司都是半导体产业链企业。
图源/CVSource投中数据
最近两年CVC在一级市场已经占据重要地位。晶合集成们下场做投资,再次展现了产业资本入局股权投资的趋势。另外,晶合集成们的动作也反映了合肥与安徽创投生态的变化:被合肥模式培养起来的产业巨头,正成为当地一级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长鑫存储、奇瑞汽车、阳光电源、海螺水泥等,都是活跃在安徽的重要产业投资人。
3家科创板上市公司,联手下场做投资
先对“合肥晶汇创芯投资基金”贴上一句标签:它是晶合集成和它的朋友们,共同发起设立并管理的一只基金。
晶合集成是全国第三大、合肥最大的晶圆厂。于2015年由合肥国资联手力晶科技合作设立。当时合肥引进或创办了一批半导体公司,其中有两个项目最引人瞩目,一个是与兆易创新合作的长鑫存储,另一个就是晶合集成。
设立晶合集成目的,是以面板驱动芯片代工为核心,为京东方等本土面板巨头解决“缺芯”痛点。但经过8年励精图治,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了。2018年晶合集成的营收仅有2.3亿元,2019年翻倍为5.3亿元,2020年增至15亿元,再到2022年营收更突破100亿元,成为本土集成电路产业链上的中坚力量。2023年5月,公司以400亿的估值登陆科创板,创造了安徽历史上最大IPO的传奇(详见投中网《刚刚,安徽史上最大IPO来了》)。
汇成股份则是合肥一家从事显示驱动芯片先进封装的企业。前身是2011年成立的江苏汇成。2015年,公司管理团队在合肥成立了汇成有限,并在合肥产投、合肥创新投等国资机构,和华登国际、惠友投资、招商资本等市场化机构的支持下获得快速发展。
目前,汇成股份已经成为国内首家实现12英寸晶圆金凸块量产的显示驱动芯片封测企业,填补了国内高端先进封装技术的空白。2022年8月,这家公司登陆科创板,目前市值84亿左右。
两家企业总部都位于合肥综合保税区,2024年,他俩合作成立了一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合肥晶合汇信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见下图),正是该基金的执行事务合伙人。
另一家LP广钢气体,是广东省规模最大的工业气体公司,也是国内第一大高纯电子大宗气体供应商,其在电子大宗气体领域市场份额达15.3%(2024年),打破了过去外资企业在半导体领域的垄断。
虽然它总部不在安徽,但与安徽/合肥的合作由来已久。早在2012年,广钢气体就在安徽芜湖市设立分公司。2021年又在合肥设立了“合肥广钢气体有限公司”“安徽广钢气体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2023年9月在科创板上市时,广钢气体募资32.56亿,其主要用途就是用于建设合肥长鑫二期电子大宗气站、合肥综保区电子级超高纯大宗气体供应等项目。前者是为超级独角兽长鑫存储供气;而后者正是为晶合集成提供服务。
由此可见,在这只新基金是晶合集成与它的合作伙伴们一起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而且相比于只做LP,晶合集成们在投资中的参与度肯定会更加深入。
合肥模式新趋势,CVC成为关键一环
晶合集成下场做投资,代表了在安徽创投的一大趋势:安徽/合肥正在积极推动产业巨头进入股权投资领域。
2023年初,安徽设立了十大新兴产业引导母基金,涉及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生物医疗等10个领域。其中有两只就交给了CVC管理。一只为“安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母基金”,总规模125亿,管理人为长鑫存储旗下的投资平台长鑫芯聚。另一支是“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母基金”,总规模180亿,管理人为奇瑞汽车旗下的CVC瑞丞基金。
产业巨头的专业性和资源优势虽然是显而易见的,但当时让市场化CVC来管理百亿级的地方产业母基金并不多见,安徽应该是第一个这么做的地方政府。目前来看,这两只母基金的运营都表现出较高的效率。
不完全统计,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母基金已经投资了14只基金,合作的GP也大多是CVC和具备产业资源的市场化机构。比如美的资本、海尔资本、TCL创投、创维投资、兴富资本、华业天成、高信资本等。管理机构长鑫芯聚也直接投资了不少企业,半导体薄膜公司“安德科铭”、半导体石英制造商“赛默科思”、合光光掩模科技等安徽企业都受其支持。
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不完全统计则出资了国海创新资本、石溪资本、国科新能创投、诺铁资产、复星创富等机构管理的16只基金。与长鑫芯聚最大的不同在于,瑞丞基金在并购上的表现更让人关注。
今年6月,瑞丞基金宣布将以15.75亿元收购上市公司鸿合科技 25%股份并取得公司控制权。表面上看,这与瑞丞基金背后的汽车产业链并无关系。鸿合科技主营业务是教育科技行业,主要为客户提供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产品。但按照瑞丞基金向外宣布的收购计划,收购完成后将筹划汽车产业链优质资产装载工作,开拓鸿合科技第二主业。这意味着瑞丞基金投资的部分资产,或许将注入鸿合科技体内。
所以从上面两只CVC的表现来看,安徽依靠它们既能快速地网罗甄别优质的创业项目,还能够根据产业链短板查漏补缺,在退出渠道上也存在更多可能性。
在支持上述两家CVC管理地方母基金之后,安徽/合肥与CVC的合作加快了。海螺水泥旗下的海螺资本、阳光电源旗下的仁发投资、科大讯飞的讯飞创投、与元气森林相关联的挑战者创投等,都在合肥落地了基金。
海螺资本是其中力度最大的。2023年,海螺水泥先在安徽设立了安徽海螺海通工业互联网母基金,总规模50亿;后来又设立了安徽海螺金石创新发展基金,出资额也高达50亿。今年初,安徽省科转基金联合海螺资本、皖能资本、合肥经开区,又共同设立了安徽海螺科转创业投资基金。
安徽首富曹仁贤旗下的仁发投资也非常活跃。去年仁发投资了由徐红星院士和刘胜院士创办的功率半导体公司“阿基米德”。那只基金背后,就包括安徽省铁路发展基金、安徽省属企业改革发展基金、安徽高新投、合肥产投等国资LP。上个月仁发投资还投了一家位于合肥的核聚变公司星能玄光,为安徽大力发展的核能产业贡献了子弹。
其他省市对产业资本的关注度也不断上升。中创新航旗下的CVC凯博资本,于去年与武汉新洲国资合作,发起设立了“武汉问津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出资额高达50亿元。宁德时代在厦门落地的100亿投资基金,则吸引了厦门、桐乡、洛阳、鄂尔多斯等地国资支持……被各地国资鼎力支持的企业,通过一级市场反哺地方产业生态。这正成为中国风投行业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叙事之一。